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二作者看到了什么景象 观书有感朱熹其一其二

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二作者看到了什么景象

观书有感 [ 南宋 ] 朱熹

半亩方塘一鉴开,天光云影共徘徊。

观书有感朱熹其一其二

问渠那得清如许?为有源头活水来。

“问渠那得清如许,为有源头活水来”两句,借水之清澈,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,暗喻人要心灵澄明,就得认真读书,时时补充新知识。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,才能达到新境界。

观书有感朱熹其一其二

这是根据你的要求,结合网络资料整理的《观书有感》其一其二口语化解读:

1、看池塘悟读书(其一): 朱熹看到半亩大的方形小池塘,清澈得像面打开的镜子(“半亩方塘一鉴开”)。蓝天白云的影子在水里晃悠(“天光云影共徘徊”),他就纳闷了:为啥这水能这么干净透亮呢?哦!原来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从源头流进来(“问渠那得清如许?为有源头活水来”)!这池塘就像咱们的心智和知识库,想保持头脑清楚、思想常新?秘诀就在于不断吸收新知识、新思想,就像活水一样冲刷掉陈旧的东西。

2、活水是关键! 这诗提醒我们,光守着老知识、旧观念不行,会像死水一样发臭变浑,要持续学习、开阔眼界,让新东西进来冲刷、更新,思想才能保持活力、清澈有深度,就像手机系统不更新会卡顿一样,脑子也得“更新升级”!

3、看涨水悟积累(其二): 第二首诗,朱熹描述昨晚江边春水猛涨(“昨夜江边春水生”),结果那些搁浅的、原来要很多人费老鼻子劲才能推动的大船,现在自己就轻飘飘地浮起来移动了(“艨艟巨舰一毛轻”)!想想昨天还像座山一样推不动(“向来枉费推移力”),今天咋这么轻松?奥秘全在那上涨的春水啊(“此日中流自在行”)!

4、积累是基础! 这画面比喻读书做学问,你平时觉得学习难、理解不透,就像推不动的大船,费死劲了,为啥?因为你肚子里的“墨水”(知识积累)还不够深、不够多!等你坚持读书、持续积累,知识储备像春水一样涨到足够深厚时,以前觉得难啃的书、难懂的道理,自然就能融会贯通、轻松驾驭了!那些“顿悟”时刻,其实都是长期积累后的“水到渠成”。

:朱熹这两首小诗,用池塘活水和江中春水两个超生动的自然景象,把读书学习最核心的道理讲透了:想头脑清明,就得持续输入新知识(活水);想轻松领悟,就得靠厚积薄发(春水),真是又形象又深刻!

相关问题解答

1、朱熹在《活水亭观书有感·其二》里到底看到了啥?

我查了资料,发现这首诗写的是“昨夜江边春水生,艨艟巨舰一毛轻”,老朱坐在活水亭边,看到江水暴涨后,连大船都像羽毛一样轻飘飘浮起来!他其实是用这景象比喻读书——平时死磕不懂的知识(像搁浅的船),突然开窍时(春水涨潮)就豁然开朗了!(拍大腿)这不就是学霸的顿悟时刻嘛!

2、《观书有感》两首诗为啥都写水?水有啥特殊含义?

哈哈,朱熹可是“水”的狂热粉!第一首“半亩方塘”像镜子,第二首“江边春水”托巨舰——其实都是比喻“知识”,方塘水清=脑子通透,春水浮船=积累到位自然懂,老朱偷偷告诉你:学习得像活水一样流动,别当死脑筋!(狗头)

3、两首诗标题都有“观书”,但写的全是风景,朱熹是不是跑题了?

表面看确实在写风景,但老朱鸡贼啊!(搓手)他玩的是“借景说理”,问渠那得清如许”看似问池塘,实际是问你脑子咋变聪明——答案“为有源头活水来”就是让你多读新书!第二首的“春水生”更绝,暗示读书积累到量变就会质变,这叫高级凡尔赛:看风景都能看出学习秘籍!

4、“艨艟巨舰一毛轻”这比喻是不是太夸张了?

哎呦,这可是老朱的夸张修辞法!(叉腰)你想啊,平时啃不动的大部头(巨舰),突然有一天知识储备够了(春水),难题秒变小儿科——可不就像航母变羽毛?他故意用反差萌让你记住:别急着骂书难读,先看看自己“水位”够不够!(递话筒)你学习时有过这种“春水暴涨”的体验没?

本文来自作者[卯志青]投稿,不代表智林号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zlt8.cn/changshi/202507-234.html

(26)
卯志青的头像卯志青签约作者

文章推荐

发表回复

作者才能评论

评论列表(3条)

  • 卯志青的头像
    卯志青 2025年07月17日

    我是智林号的签约作者“卯志青”

  • 卯志青
    卯志青 2025年07月17日

    本文概览: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二作者看到了什么景象观书有感 [ 南宋 ] 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,天光云影共徘徊。 问渠那得清如许?为有源头活水来。“问渠那得清如许,为有源头活水来”两...

  • 卯志青
    用户071711 2025年07月17日

    文章不错《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二作者看到了什么景象 观书有感朱熹其一其二》内容很有帮助